当春风拂过雷锋的雕像,时光仿佛倒流回1960年的那个春天。这位身高仅1米54的汽车兵,用22年的生命长度,在神州大地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精神坐标。今天,让我们共同触摸这座丰碑的纹路,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鞍钢化工总厂的推土机旁,雷正兴将名字改为"雷锋",寓意"攀登高峰"。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信仰觉醒的宣言。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用机油浸泡过的棉纱将推土机擦拭得锃亮;暴雨夜护送大嫂回家时,军装淋透的雨水重达三斤七两;担任校外辅导员期间,他用津贴购买图书组建的"红色图书角",至今仍在福州市档案馆泛着温暖的光泽。

1960年8月的抚顺洪灾现场,雷锋带领战友们创下"七昼夜奇迹"。他们用草袋筑起3公里防洪堤,肩扛沙包形成的"人链"在洪水中绵延不绝。医疗兵后来发现,他肿胀的双肩已与军装布料粘连,撕开时带下片片皮肉。这种疼痛,化作了抗洪表彰大会上那枚闪耀的勋章,更铸就了精神丰碑的基石。

雷锋精神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知与行的统一
三味书院以"志愿·初心"为主线,在雷锋月期间开展了多维度的志愿服务实践。青春"职"志愿社区服务队率先前往孙村彩虹湖社区,通过卫生清理、电动车违规充电治理、安全知识宣传等方式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深化青年认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运用和能力提升,这种学习模式,使雷锋精神在社区服务与理论学习中形成闭环。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雷锋的雕塑,凝视着"为人民服务"的鎏金篆刻,又何尝不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具象丰碑?从图书馆书香浸润的志愿服务到田间地头助农耕耘的科技背篓,三味青年正以躬身实践诠释:雷锋精神绝非岁月尘封的旧照片,而是志愿服务中传递的暖心温度,是乡村振兴田野上拔节的希望秧苗。让雷锋精神化作时代长河里奔涌的浪花,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绽放永续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