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南山书院“青韵青语”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至20日赴临沂市平邑县综合文化站,面向周边乡村儿童开设书法、扎染、剪纸等传统文化体验课,让乡村儿童亲触文化根脉,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妙剪生花。团队成员以剪纸为媒,开启非遗启蒙。从基础团花技法教学到复杂纹样展示,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红纸翻飞间感受《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当精巧的窗花作品跃然指尖时,传统工艺的匠心之美悄然浸润童心,剪纸技艺也在儿童手中焕发新生机。

水拓成艺。在水拓画课堂,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水拓画这一古老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让孩子们对水拓画技艺与现代丝巾工艺有了初步印象。队员们结合唐代“墨池浮纹”技艺源流,引导孩子滴彩入水、勾绘波纹。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丝巾覆盖水面,轻提慢拉间,流动的水拓纹样便永久定格在丝织物上。丝巾轻覆水面刹那,流动的敦煌色系与青花纹样永久定格于方寸之间。孩子们高举丝巾欢呼:“我把银河披在身上!”非遗技艺在互动中完成从古法到潮品的蜕变。
草编传薪。在国家级非遗“李氏草堂”,第五代传承人李昕带领队员亲编草龙、共织鱼篓。队员们一起化身“非遗小先生”开设草编课堂,他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精美的草编作品,向孩子们展示源自乡土的古老智慧。在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拿起苇叶,学习运用刚掌握的基本手法。孩子们捻苇为线、编叶成鱼,真切触摸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与匠心,粗糙的蒲草在指尖化作灵动的热带鱼挂饰,千年草编智慧通过青春接力扎根乡土。
创新赋能。为点燃孩子们的无限创意,实践团队引入扭扭棒与锡箔两种现代材料,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活动伊始,志愿者首先介绍了扭扭棒的特性并展示精美成品,瞬间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志愿者耐心示范缠绕、弯曲、拼接等基础技巧,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将毛茸茸的扭扭棒灵巧变幻,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在他们手中诞生。锡箔画创作中,金属浮雕映出万象纹样。孩子们在光滑的锡箔片上刻画纹路,创作出浮雕般的立体图案。扭扭棒的天马行空与锡箔的光影流转,为非遗课堂注入别样活力,生动诠释了守护匠心与拥抱创新并重的文化传承之道——让创新精神在童心中薪火不息。

孝道润心。“百善孝为先”,队员们用亲切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向小朋友们讲述“孝”文化。课堂上,队员们通过情景剧演绎孝文化,从“银发列车”大爱到“为母洗脚”小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孝”就在身边。小朋友们听得入神,纷纷举起小手,分享自己在家帮爸爸妈妈做的事,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感动。
在此次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中,青年们以非遗为桥、以孝德为桨,建立了5个儿童非遗兴趣小组,留下了200余件传承作品。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打造“非遗云课堂”,搭建高校与乡村的传承通道,让古老智慧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新时代华彩!
供稿审核人:杨荣涛
编辑:耿旭慧
审核:何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