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山东职业学院简介

山东职业学院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管理,以培养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为特色,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多专业群协同发展,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获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省属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双优秀”,2024年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第一期“双高计划”验收。

历史沿革。学校于1951年建校,前身为济南铁路机械学校,1958-1963年曾升格为济南铁道学院,2000年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济南铁路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设立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由铁道部济南铁路局划归省教育厅管理,2010年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办学70余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世界,依托行业、融合产业,以工为主、强优轨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精湛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秉持“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的办学宗旨,培养了13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615亩,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亿元,图书158.4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6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个。现有专任教师589人,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设有铁道机车车辆学院(铁道研究院)、城市轨道学院(城市轨道研究院)、乌拉尔国际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基础教学部、体育美育教学部、国际交流学院(台港澳事务管理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教学院部,科技与社会服务中心、产教融合中心、信息中心、职业高等教育研究院、图书馆等5个教辅及科研机构。实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设立三味、桐林、易安、东岭、南山、天佑等6个书院。

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心双牵引四聚力”党建工作模式,打造“支部在行动+”和“党徽闪光行动”两大特色党建品牌矩阵,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省级党建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19项,是全国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联盟成员单位。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实施“十百千品牌思政”工程,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3项,山东省思政“金课”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思政课教学竞赛一等奖5项;实施“完全学分制”“全员书院制”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改革,打造“五五三三”育人格局,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单位并获A级评定,获批山东省学生美德和信用建设相挂钩试点单位、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创新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立“双引擎四驱动”美育机制,构建“四四制”劳动教育模式,创建“七彩人生”心理育人工作模式,近五年获省级以上体育竞赛金牌32枚、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16项。

产教融合。全面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制造强国以及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入轨道交通装备、有色金属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了全国工业数智化、全国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山东省轨道交通、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济南市网络视听产教联合体,其中3个获批省级立项。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牵头组建的山东省轨道交通职教集团获评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携手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济南城轨、神州高铁、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7个产业学院,承担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4项。

人才队伍。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5.2%,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比31.3%,“双师型”教师占比80%。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8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2个,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大国良师、齐鲁最美教师5人,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3人、山东省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6人,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8人。教师获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24项,获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5项。

专业建设。现开设招生专业40个,建有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建造、现代管理、智慧港口、机场运维等9大专业群,其中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群3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3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3个、教育部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专业4个,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承担教育部职业教育“101计划”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2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15本,主持机械制造等5个专业类“职教高考”试题资源库开发工作,建有实景式轨道交通、生产性智能制造、示范性虚拟仿真、智能化基础通用4个高水平、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育部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教育部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部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全国技能大赛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集训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与中车青岛四方、国铁济南局等5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成立了“卓越工匠班”“天佑工坊班”“铁驰先锋班”等现场工程师学院,入选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1个、山东省项目4个。校企每年通过订单预选、“2+1”和“1+1+1”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2000余人,与国铁济南局合作开展的“2+1”前置培养模式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近五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城轨行车调度员技能大赛总决赛等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等59项,获一等奖205项,培养认定“齐鲁工匠后备人才”329人。招生就业实现“双高”,2024年32个专业最低录取线高于本科资格线,普通类新生录取平均分高于一段线17.3分,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其中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比例超过70%。教育部职教高考改革座谈会、山东省与央企人力资源协作恳谈会在学校召开,应邀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社会服务。面向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新技术研发中心4个、山东省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4个以及山东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校级“梧桐花开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五年,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2项,在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8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61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30项。主动服务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牵头制定《山东省高职院校学习型社会贡献度测评指标体系》,开发职业培训标准4套、职业培训包5个、职业培训课程体系10项、社区资源共享课程近40门。获批国家铁路局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理论考点、人社部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历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年均超4万人次。展现“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担当,精准帮扶菏泽定陶、济宁汶上等5个县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托管新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能源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和东西协作。

国际合作。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乌拉尔国际轨道交通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个。积极建设全球首批“中文工坊”、教育部首批中外人文交流友谊学院,在蒙古设立中蒙海外职业学院,在老挝等国家设立3所“班·墨学院”,入选部省共建“职教出海”项目2个,承担国家教育援外项目“助力老挝系统化建设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体系”。开发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国际教学资源30套,9套职业标准已正式纳入坦桑尼亚、老挝等国家职业教育体系,1门慕课上线印尼国家慕课平台,承担国家中老铁路、雅万铁路援外培训等超过2000人次,自主招收、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生1500多人。承办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职业技能大赛中国赛区国际总决赛并获金奖,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中文大会上推介中国经验。加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中国(山东)—老挝职业教育共同体、菲尼克斯电气全球智能教育联盟等,举办教育部“汉语桥”、轨道交通国际训练营等项目,交流合作遍及四大洲55个国家和地区。

校园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融合新时代铁路文化,建有全国首家建在火车上的“车同轨”铁路技术史馆,《小场馆大思政:“车同轨”铁路技术史馆育人研究与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精品项目。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打造“人文大讲堂”“遍地书香校园”“暖暖的家”等校园文化品牌40余个,以“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火车头精神塑造学校内在气质,形成“工程技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融合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质,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深化实施校园更新提升行动,为师生打造宜教宜学、绿色低碳的美丽智慧校园,是全国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山东省“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

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先后到校调研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山东卫视、大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改革创新发展成绩成效。

走进新时代、迈进新征程,学校将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一六六”发展思路,守正创新、精进臻善、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奋力在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高水平职业院校上走在前,在承担山东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任务上勇争先,在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上挑大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为强国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中数据截至2025年3月)